撰稿人/秦川越
7月7日,外国语学院2018暑期“三下乡”杜甫草堂小分队在进行了两天的解说学习后,于今日正式开展了定点解说的活动。到达草堂后,队列成员各自熟悉解说词,采用分组进行的方式,为来到草堂的游客进行解说。其中,队列7人分为三组,分别在大廨、工部祠和茅屋三个景点开展讲解工作。
“廨”是官署的意思,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。杜甫一生仕途坎坷,始终不得重用。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,考虑到杜甫曾经做官,应该有办公的场所,大廨便由此得命名。大廨正中杜甫的铜像是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,是一座敞厅式建筑,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。
队员在大廨为游客进行讲解
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,故称杜工部,祠由此得名。宋代文学家黄庭坚都推崇杜甫,以杜诗为宗,所以清代将黄庭坚、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,故又称三贤堂。
队员为游客讲解工部祠内石碑历史
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“茅屋景区”,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,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。公元761年,诗人杜甫因茅屋被秋风而毁坏创作了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。
队员为游客介绍茅屋的历史
在第三天的实践活动中,队员们都很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融合到了实践中,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服务,以此同时,队员们也对诗人杜甫及杜甫所在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,为这次的实践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。